迁安杨各庄:4000种植户变脑 5000亩设施菜生根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23:41
阅读:2436沿迁徐公路往西,一进入迁安市杨各庄镇域,接片连天的大棚扑面而来,一个个刚刚建好的大棚犹如布满江面鼓足风帆的船只,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耀人眼目。棚内棚外人群忙碌,在这个寒风料峭的季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正在播撒。
杨各庄镇位于迁安市最西部长城脚下,农民在土地上种植玉米、大豆、白薯等粮食作物,一年只种植一茬,庄户人家仅能满足温饱。“要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去年,镇党委、政府抓住迁安实施“122”富民工程有利时机,充分发挥镇域南部13个村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优势,规划了占地1.2万亩的“南部万亩绿色蔬菜产业园区”,制定了“一年起步,二年突破,三年大变样”三步走战略。2007年“起步年”发展设施棚菜500多亩,在2008年这个“突破年”里,镇党委、政府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强力推进,棚菜面积一举突破5000亩,全镇4000多户一改传统种植搞起了设施农业。
耍惯了镐头这次玩马勺,让农民一改多年来形成的种植习惯,其中难度可想而知。2008年8月初,镇党委、政府就组建了由专业技术人员、“122”政策宣传员等参加的“122”富民政策宣讲团,在半个多月时间里,宣讲团成员吃住在机关,早7点入村,晚6点出村,深入37个村逐村宣讲建棚模式、技术要领、蔬菜品种选择和市奖补政策。“有技术员手把手教,这心里已有八分谱。”看着刚刚育出的秧苗,53岁的刘国堂脸上充满了希冀。刘国堂是杨各庄镇马各庄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他一下子在自己3亩口粮田上建起了6个半地下式暖棚。
“走出去、请进来”双管齐下。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10多个村800多名群众到设施果菜发展先进地区乐亭、遵化等地实地观摩,并从迁安本地实施果菜发展起步早的上庄乡聘请了种植大户和技术能人落户本镇,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进行长期技术指导。同时,用效益吸引,用身边的典型和现实利益引导群众。老百姓最相信的是眼见为实。张青松,杨各庄镇文里庄人,2002年起,他在全村第一个搞起了设施菜,去年,他种植了18亩冷棚,一茬就收入了7万余元,三茬下来,一年净收入在12万元以上。今年,在镇政府的倡导下,他一口气把冷棚发展到20亩,又建了8亩帘子棚,这镇充分发挥典型作用,在全镇经验交流会上张青松现身说“经”,给村民们树立一个致富榜样。
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在发展设施果菜过程中,杨各庄镇坚持农村两委干部带头发展设施农业。李贺春,杨各庄镇阎官屯村党支部书记,去年,他一下子就建了10个冷棚、10个帘子棚,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建造各式大棚350余个,实现了全村人均一亩棚的目标,村800余亩的土地实现了棚菜全覆盖。目前,该镇南部13个村两委干部建棚率达到98%以上。全镇仅农村两委干部建棚就超过了700多亩,而且80%都是日光温室、半地下式暖棚和帘子棚等标准较高的大棚。
专业组织让群众吃上定心丸。在2007年7月份成立唐山市首家绿色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后,2008年又先后成立了马各庄、文里庄、郭庄、下换甲套等多家蔬菜、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发挥这些专业合作社和经济组织的作用,为棚菜建设和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针对大多数群众没有棚菜种植经验和技术的问题,镇“122”工程办公室和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逐村讲解培训。同时,应棚户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一块地一块地的现场讲解建棚知识和技术要领,保证随叫随到,一个棚一个棚的把关,随时解答种植果菜遇到的难题。
一年起步,两年发展设施果菜5000亩,今年,万亩绿色蔬菜产业园区将托出杨各庄镇南部13个村“人均一亩设施菜,人均增收1000元”的农家梦想。(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