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工具之变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0 22:47:18
阅读:6800迁安信息港消息: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经常帮妈妈给远在内蒙古的姥姥姥爷写信。因为妈妈工作很忙,回到家又有很多家务要做,所以妈妈就想出这么个主意,她口述,我用还不太熟练的拼音歪歪扭扭地写上几页,在信封上贴一张8分钱的邮票,寄出去后就和妈妈眼巴巴地盼着姥爷的回信。大概要等上10天左右,妈妈才会拿着姥爷的回信,兴高采烈地将千里之外的惦念读给我听。虽然等待的时间比较长,还要麻烦姥爷身边的三姨当“翻译”,但看着自己写的信有了回音,心里相当有成就感。
渐渐地,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话开始走进普通家庭。我家是1993年装的电话,话机是爸爸找来的淘汰品,带拨号盘的那种。话机刚装好那天,我没事就趴在电话旁,顺着拨号盘上的一圈小洞,从1拨到0,从0拨到1,听着拨号盘嗒嗒的转动声和听筒里响起的嘀嘀声,我那兴奋劲儿就甭提了。妈妈也有事没事拿起听筒,给大姨打个电话,给二舅打个长途,聊起来真是随心所欲。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家的电话机也变得多样起来,无绳的、和弦铃声的,还有现在的带来电显示的,电话一响,一看电话号码就基本可以知道是哪个地区或什么人打来的,真是太方便了。
2000年,我上了大学。那时许多人都用上了传呼机,“有事您呼我!”曾经是最时尚的告别语。爸妈为了和我联系方便,也给我配备了一部,蓝紫色,汉显的,小巧漂亮,无论走到哪里,传呼机“嘀嘀”一响,我立即找公用电话回电,方便极了。我的传呼机后来逐渐成了全宿舍的公用设备,姐妹们谁家有事,几乎都要先传呼我,再由我转达消息。小小的传呼机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所以我至今仍珍藏着它。
传呼机逐渐退出市场是因为手机的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的手机可是个稀罕物,很笨重的样子,被人们称为砖头机,我只是在电视上经常看到。2002年上班后,我也拥有了一部自己的手机,记得是一款白色的女式手机,上面还镶着一颗小小的蓝宝石,喜欢得不得了。带着它,家人、朋友都能够找到我,我也可以随时联系他们,而且还可以发短信,再也不用满街找电话回传呼了。发展到现在,手机已经成为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差不多可以说人手一个了,并且形式多样,功能齐全。2007年,我花2500元买了现在的手机,平时用它听听歌,给女儿照个相什么的,对我来说功能足够用了,所以一直陪伴我到今天。
现在,姥姥姥爷都已经去世,妈妈惟一可以联系的长辈就是住在天津的舅姥爷了,一有时间,我就会坐在电脑前,替妈妈给舅姥爷发一封既有文字又有照片的电子邮件,既省钱又快捷,还可以进行视频交流,轻点鼠标,远方的亲人立刻就能近在咫尺,屏幕内外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等待回信了。从写信、打电话,到电子邮件,再到视频通话,通讯工具的不断演变让时空缩小了,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编辑: 周东月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投资2亿元!迁安这个工程要动了~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