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一切为了“三农”———市农广校发展纪实

一切为了“三农”———市农广校发展纪实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29:23 2427阅读

    迁安信息港消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迁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经走过了28年的办学历程。28年来,市农广校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力服务“122”富民工程建设,以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总抓手,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农广校的办学优势,加快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使我市农业广播电视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市农广校也由仅一个人、一台录音机的“单兵单将”发展到拥有26名教职工,在校生2600多人的团队,专业设置齐全,教育培训体系覆盖全市农村的正规化学校。

    见证一:农民增收的“加油站”

    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迈进;本世纪初,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彻底结束了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现在的农村已经步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时期。

    温饱解决了,“皇粮”取消了。如今的农民谁不谋着家庭增收,可本领哪里来?鉴于此,市农广校围绕传播科技、实用技术和基础教育三个方面,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增收本领。

    首先,启动了“致富早班车”工程。2002年7月,市农广校首次在3个镇乡27个行政村,试验开启了以农村大喇叭为载体的“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培训工程,建立了市、镇(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农广信息员每天播放两个时段总计30分钟的科技信息、市场行情、时事政策。该工程运行7年来,试点村已经发展到了全市11个镇乡的113个村。为广大农民送去了农业科技,传送了增收信息,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思路,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上庄乡作为最早开播“致富早班车”的农业大乡,其专业村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到现在的18个,并涌现出赵祥、赵红涛等被村民誉为“养鸡状元”的养鸡大户。该乡高各庄村作为“致富早班车”的典型,被国家农业部、中央农广校评为“全国节能减排宣传培训示范村”。2008年10月,市农广校作为全国惟一的县级校参加了全国农广校广播电视教育工作研讨会并交流发言,迁安“致富早班车”经验被中央农广校称为“认识明确、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形式非常好的典范”。

    其次,为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广校启动实施了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程,即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

    ———培训教师进村。每位培训教师根据所包村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的放矢地撰写了培训教案,就“无土栽培”、 “奶牛管理”、 “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新农村建设”等专题开展了讲座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放映实用技术光盘,多方面增加群众的科技信息量,增强科技意识。

    ———媒体资源进村。配合“致富早班车”工程,在各个试点村都建有完备的资料橱、录放音设备、多媒体光盘、科技资料等一应俱全。以这些资料为主要内容,在每个村都建立了“科技书屋”。在迁安电台开设了《致富之路》栏目,每周播放1期,每期播放3次,为广大农民提供应时应季的农业实用技术、增收信息和务工常识。

    ———人才培养进村。2006年,市农广校在河北省内首次将大中专学历教育办到了农民群众的家门口,先后在赵店子镇三港湾村和马兰庄镇刘官营村开设了41人的《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中专班和21人的《财务管理》大专班。与市人劳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了农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电算化培训、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培训等,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种地收粮再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了。为此市农广校创新培训模式,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学校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4月,首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与迁安钢铁企业龙头之一的燕山钢铁公司合作,开展“阳光工程”冶金工种的技能培训;联合市妇联在迁安市乐丫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农产品加工工种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艳春楼等大酒店合作,联合开展了餐厅服务员岗前技能培训,培训306人,转移就业242人。自2005年以来“阳光工程”累计培训466人,自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67人,“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1033人,学员转移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

    培训不培训大不一样,凡是经过一段培训的农户,增收本领明显增强,较之普通农户一年收入要高出20%以上。农民增收必须提高技能,农民需要新的知识培训,一句话农民离不开“加油站”,农广校为一切农民增收服务。

    见证二:农村干部成长的“助推器”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异,时势发展和落后观念的差异,使一部分基层干部变得茫然。农广人深知,只有农村干部“优起来”,农村工作才能“顺起来”。为此,他们积极争取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在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方面探索出一条“闪光之路”。

    加大农村干部培训力度。从1998年开始,学校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工程,对全市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素质教育培训,次年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全体两委干部。“新农村建设”、“创业与发展”、“村务公开”、“村委会与村支部的关系”、“村组财务管理”等贴近生活、有效实用的培训内容,解决了他们工作中的疑团和困惑,使全市的各级“村官”们的市场意识、法制意识、经营意识等发展理念大为提升,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增收的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实施正规化学历教育。市农广校农村干部正规化学历教育自1995年开始,通过几代农广人的不懈努力,市农广校已经形成了以中专学历教育为塔基,大专学历教育为塔身,本科学历教育为塔尖的正规化学历教育体系,学员遍及迁安各个角落。2008年完成各类大中专招生1177人,毕业468人,在校生2656人,其中中专在校生1466人,数量居河北省各县(市)农广校首位。目前,中专办学层次已发展到《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企业管理》、《农村电气化》《计算机电算化》等10多个专业,所开专业基本达到同步或领先于全市“122”富民工程的需要。

    如今全市已有1万多名涉农干部和基层干部经过农广校培训后拿到了大中专文凭,其中秦玉合、唐延文、史明星等许多同志成为全国及省、市劳动模范,有的被组织提拔到领导岗位,有的取得初、中、高级技术职务,有的牵头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表彰,500多人成为创业增收的带头人,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施人才梯次培养工程。为更好地配合全市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农村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连续性,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长久的生机和活力,学校以镇乡成人学校为阵地开展中专学历教育,设置了《企业管理》、《现代乡村综合管理》、《计算机电算化》等专业。阎家店乡等成人学校在班级中设立了党组织,将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员,进行教育培养,吸收入党。“致富早班车”工程已成为培养农村干部的“摇篮”工程。自该工程开播以来,先后有21名农广信息员成长为村两委干部。南晒甲营村李艳东自工程开播就是一名普通的农广信息员,她以一心科技富民的激情和理念,风雨不误精心做好科技广播,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誉,2003年当选为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而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村两员”教育培训工程(即:利用2008-2009两年的时间为每个村培养1名农村技术员和1名动物防疫协助员,通过两年的学习达到中专学历水平)将成为各村农村干部成长的又一个“摇篮”。

    见证三:服务“三农”的“多面手”

    由于市农广校的教师们所学专业不同,因此在开展各种农民培训项目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农业技术问题。为此,市农广校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打破专业界限,对教师们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使之掌握多种农作物的栽培、施肥、植保技术,成为农业技术的“多面手”,有效促进了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

    成立了教学研讨小组。为了更好地推广农业科技入户的主推技术,解决学校教师在进村入户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市农广校首先成立了由农学栽培、植保、土肥、经济作物等不同专业方面的技术尖子组成了教学研讨小组,邀请农业方面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并由专家组根据迁安的具体情况制订入户技术指导方案。

    定期聘请农业专家讲课培训。为了使教师们拓宽技术层面,依据与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大学院校的联合办学的人才优势,定期聘请栽培、植保、土肥、经济作物等不同专业方面的技术专家对农广校全体教师进行技术培训。

    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内部交流。市农广校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单位技术指导员举行内部技术交流会,在会上,技术指导员将自己在入户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供专家组和教师们学习讨论。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优质课评比、课件展评、教学研讨,实现了全校课件共享,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优质课率达到了85%。

    组织教师们进行实践锻炼。为了增强教师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市农广校在全市建立了5个科技示范基地和15个教师联系点,在推广种养殖、林果、棚菜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市农广校教师全程参与从作物的播种到收获,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促进了各项农民培训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

    常务副校长刘瑞民说得好,市农广校是一个广阔舞台,需要广泛联系和广博知识,广阔天地和农广校,都有一个“广”字,虽其意不一样,但确实都没围墙,农民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范围。由于办学成效显著,自2005年以来,市农广校先后三次被河北省农广校评为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先进单位,二次被河北省农广校评为科技入户或科技培训先进单位,二次被省校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先进单位”,三次被省校评为“农村广播站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等,多次受到唐山市级、迁安市级表彰和奖励。2008年被河北省和唐山市农广校联合推荐为“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先进校”。

 

 

 

编辑: 周东月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